風調雨順的時候,種田賺不到錢;風不調雨不順的時候,種田可能賺的到錢。這是一些農友茶餘飯後的玩笑話,但我想這樣的玩笑話,大概永遠都輪不到有機農友來開…。

每年在冬天的時節,總有一批消費者詢問著農友:「為什麼通路賣這個價錢,你們賣這個價錢?」。乾脆,就用一篇生產者的數學習題,與各位分享,也讓大家參考。若是對於農友自行展售的成本不熟悉的,或許可以先看看「市集跑馬燈:生產者的市集成本學」。

DSCN4513_調整大小

(大概在農友直售的環境中,才能實際的感受到生產者交給消費者的那一份心)

一包有機蔬菜29元、40元,賺好大?

有機農產品定價無法考究,在我認識它之前就是全年均一價,於是冬天嫌它貴,颱風天搶著要,在各地屢見不鮮。但如果我們來思考後面收購與販售模式,大概就能理解,從農很少是大家的第一個選擇。假如一包250公克的葉菜末端賣40元,對農友常見的收購價大概就是24元,農友實質的能獲得的通路收購價,就是每公斤96元,那麼96元所產生的總收益到底可以賺到多少錢,是大家一直很好奇的。

就拿有機生產的葉菜類來舉例好了:技術好、網室栽培、自行育苗,每一分地一年約有10-12收,每一收有1200公斤;而新手入門、網室或露天栽培、購買菜苗的農場,一年大概只有6-10收,收成大概也只有600-1000公斤。對比慣行的產量2-3倍,難怪友善耕作或有機農友常被當作傻子。

因此有時候我們看待價格都是單一方向的思考,但對農友來說,卻不一定是如此。例如,我們認為到產地購買,價格就能跟通路商取得一樣的價格,這樣的思考不能說是錯的,但也不可能全然正確。如果農友不能給通路有差異性的價格,通路也不一定會持續收購;再來,對於通路收購來說,農友只需付出一次的工作,便可持續回歸正常的工作節奏,過多的單一性買賣,反而增加許多額外的成本,例如一一的導覽、包裝等工作。

除了生產之外,農友們還需要去思考後端的銷售、人員的管理,若是新農民,還需要去理解如何導覽解說等工作,這些都是我們不一定會想得到的,因此每個農友若是走到極致化的直接銷售,每個人幾乎是全才。不過這些工作,一切都還是得看老天爺賞飯吃後,次要需要擔心跟思考的。

P1000437_調整大小

(經過一雙雙手的挑揀,才能購買到我們超市印象的蔬菜)

風調雨順是有機農友向老天爺要的小確幸。

 若是我們直覺的一切都以最好的情況來設想,一年12收,一次1200公斤,以通路收購價每公斤96元來看,每分地一年就有約140萬,的確不是小確幸這形容詞,而是大確幸。但事情總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,迎接而來的是不一樣的支出,如:肥料、苗錢(自行育苗”可能”可以少一半)、工資、水電費,還沒扣到租地費用、驗證費用、網室成本、冷藏設備成本等零零總總可能就剩60幾萬(見下表)。

1

如果辛苦的工作,能換來這些收入,說實在的從農並不是一個不好的選擇。但全球暖化,極端氣候變得異常加劇,每年寒害、暴雨、颱風、旱災,每來一個就少一次的收穫;如果再來個盛產,4折收購、通路抽單也是常見,而這也是多數農家總不談一年自己的工錢、收入。能拿到手的錢才叫收入,才有心安的感覺。或許,這也是較少年輕農民踏入農業生產的原因,根本沒本錢跟老天爺對拼。

善待土地的同時,也善待了耕作的人。

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看,我們還是得常常去思考為什麼他們可以,我們不行?生產者跟商店不一樣的是,農人面對相對大的變動成本,商店則不然,生產成本比較可以管控、有的商店可以透過志工協助物流、包裝與流通降低成本,單點的利潤可以5%、10%的賺,透過商店的複製就可以擴大利潤的賺取。但生產者若沒有在一開始就獲得20-30%以上的利潤,儲備一些未來承受風險的能量,那麼在未來的生產過程中,一個天災就是一整年的白工。

簡單來說,當末端通路以行銷的角度思考,過度壓低末端的售價,藉此吸引更多消費的同時,也正在將生產的風險,以大大的比例加諸在農友之上。當收購模式因為頻繁的天災與虧本讓農友入不敷出時,通常不是通路收不到菜、小型農戶倒閉。不然就是堅持理想的農友得開始大量的打零工,才能維持勉強的生計,卻同時也降低了作物的品質。

因此,當消費的取向開始轉向購買健康,友善土地作物的同時,或許也該好好思考,若我們無法友善辛勤的耕作者,又要如何要求他們友善這片土地,並種出更多小而美、小而精的作物,來餵養我們呢?

DSCN1987_調整大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