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訪農場:黃豆屋豆腐坊
農場主人:黃志明大哥
位置:彰化大村
有時後小編常在想,工廠導入工業化之後,應該就能降低許多勞力的支出,但事實上好像又非如此。會有這樣想法的產生,大概就是那天到黃豆屋勘查之後,覺得事實好像不是「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」。
那天,為了一探豆腐的製作流程,小編起了大早,偕同市集的魏小弟,踏上了往黃豆屋的旅程。咱們市集的豆腐哥,每天都要趕三點半,不是為了趕銀行借款,而是要趕著起床做豆腐。之所以這麼早起床,是因為要銜接員工進入工廠的工作流程,不得不如此早起。也就是說,可別以為豆腐哥每天坐在辦公室,「喀鐺!喀鐺!」的等著鈔票入門,而是每個豆製品,都是經過他親手照料的喔。
雖然來到工廠那天,外面的天氣微濕且帶點涼意,溫度大約十七八度,是需要搭配外套的日子,但一進入工作室內,到處皆冒著滾燙的熱氣,溫度瞬間提高不少。由於是加工廠,每個工作人員都需要配戴整齊,網布帽、雨鞋、口罩、手套、防水圍裙,缺少任何一樣都不可以。如果暫時的拿下口罩,也不能開口說話,只能用手揮動,可說是相當的嚴謹。
就拿豆漿來說,煮熟的黃豆進入磨豆機後,必須先進行第一次的過篩,把豆渣與豆漿分開,將分離出的豆漿送到鍋爐內煮沸,再進行第二次的過篩,除去豆渣、泡泡,就是我們所飲用的無糖豆漿。事後小編問大哥,有機豆漿跟非有機豆漿工序上有什麼差別?我們的豆腐哥說:一般的加工製程中,部分坊間的業者會為了加速豆漿的製作,在後續的過程中會加入消泡劑,讓整個製成效率提高,但這樣的物質,在有機規範中是絕對禁止的!只能仰賴時間與溫度,慢慢的等待泡泡消失,然後在完成填充裝瓶。
至於我們常吃的豆腐、豆干、豆花,好吃的秘訣就在於有沒有將石膏攪拌均勻。這部分的工作又仰賴於人力,於是耗盡力氣攪拌的過程中,常常造成手臂與肩膀的職業傷害。除此之外,製作豆製品的模具,也都是相當的燙,一般人接觸個4~5秒就會縮手,但豆腐哥卻能視溫度於無物,好整以暇的完成每個模具的操作。
人客阿,如果你也認同我們沒有指紋的豆腐哥所付出的用心,這禮拜來到市集可以去打聽看看,如何消除指紋(大誤),是吃看看美味的豆製品啦!
利用冷熱差,產生腐竹。
讓我們的魏小弟試作
將腐竹分段
豆豆磨來磨去~
濾完渣的豆漿
利用水洗降溫
獨門配方,滷豆干